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羊城晚報周末特約主筆、知乎專欄作家 二月烏
5月30日,沖突俄烏沖突出現了引人矚目的中的造成突破性事件。當日,迷殺8架無人機襲擊了莫斯科,手廉這是價低莫斯科自二戰以來首次遭遇空襲,帶有巨大的端無象征意義。
如果此次空襲是人機烏克蘭發起的,這或許是轟動對普京忍耐極限的一次成功試探,也勢必會對俄羅斯國民心態造成影響。性戰
值得注意的俄烏是,造成這一轟動性戰果的沖突,竟是中的造成廉價的低端無人機。
不易對付
俄羅斯首都的迷殺防空網理論上應是密不透風,但被8架廉價無人機輕易穿透(雖然都被擊落或被電子壓制導致偏航)。手廉
5月30日的無人機襲擊雖然沒有得到烏克蘭承認,但俄軍事專家依據殘骸認定參與襲擊的無人機中包括烏克蘭自行研制的UJ-22察打一體無人機。根據公開參數,這是一款非常低端的無人機,由烏克蘭自行研發制造,最大載彈量僅20公斤,巡航飛行速度僅120公里/小時,和一臺汽車差不多,最大升限也只有6000米。
早在5月3日,就有來歷不明的無人機空襲克里姆林宮。5月3日或許是俄軍疏忽,但5月30日的空襲,俄軍按常理必定是已嚴防死守,卻依然被低端無人機破防,充分說明了無人機空襲是不易對付的。
這也看得出,烏軍在使用無人機作戰方面,似乎比俄軍表現得更為優異。比如烏克蘭組建了世界上首支無人機突擊部隊,人數多達萬人,可見對無人機作戰的重視和創新。
而且,除了民用無人機外,西方各國還援助了烏克蘭大量的軍用無人機,如美國援助的上千架“鳳凰幽靈”“柳葉刀”等軍用無人機。烏克蘭還向土耳其購買了大量TB2無人機。
常態戰術
實際上,俄軍對烏克蘭的無人機襲擊已是常態化戰術。早在2022年10月,俄軍就大規模使用無人機對基輔等烏克蘭城市發動大規??找u,一度造成烏克蘭40%的能源設施被破壞、基輔80%的居民斷水斷電。
能夠大規模使用的原因在于其非常廉價。俄軍使用的沙希德-136無人機,一架的成本不過2萬美元左右。購買5000架該型號無人機的成本約1億美元。同樣的價格,只能購買約100枚巡航導彈或1架蘇35多用途戰斗機。然而,5000架無人機的攔截難度、造成的破壞,遠高于100枚巡航導彈或1架蘇35,特別適合用來轟炸分布廣泛、缺乏防護的目標。
隨著西方援助的“愛國者”防空系統等武器到位,無人機對烏克蘭造成的破壞力大幅減弱。5月28日,俄軍對基輔發動沖突以來最大規模的無人機襲擊,烏空軍稱來襲無人機達到54架,烏軍擊落了其中52架。
這里主要發揮作用的,并不是愛國者防空導彈,因為用導彈攔截廉價無人機是不劃算的。一枚“愛國者”導彈就要400萬-500萬美元。愛國者防空系統更大的價值是其先進的防空雷達系統。而德國援助的“獵豹”自行高炮則承擔攔截任務。這種高射炮彈比較便宜,適合攔截廉價無人機。
不過,即便大部分被攔截,廉價無人機的戰略價值依然重要。因為每套“獵豹”高炮價格高達450萬美元,布防數量有限,只能重點布防首都,要全面防護各個城市是很困難的。
高性價比
除了對城市上空的侵擾,無人機對戰場的影響效果自去年9月起凸顯。
彼時,烏軍在東線大反攻收復紅利曼等戰略重鎮,隨后俄烏雙方就進入了僵持階段,陷入了塹壕戰,由步兵配合坦克裝甲車輛進行突擊。但在毫無遮擋的烏克蘭大平原上,傳統的平面進攻方式不再像二戰中那么好使,進攻方的損失遠遠大于防守方。
俄烏很快就發現,空中進攻可以說是毫無遮蔽。因此,雙方都大規?!澳Ц摹泵裼脽o人機,掛裝手雷、小型炸彈。操作靈活的無人機甚至會把小型炸彈投入掩體的排氣孔,以及坦克裝甲車輛敞開的車頂蓋中。另外,步兵還可以使用無人偵察機進行高空偵察。
英國智庫英國皇家聯合軍種國防研究所5月19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俄軍每月可擊落1萬架烏克蘭無人機,其中大部分是廉價的民用無人機。有消息顯示,烏克蘭采購的無人機數量多達10萬架以上,絕大多數是作為消耗品的廉價民用無人機。
戰術變革
無人機在戰場上的使用,是一種強烈信號。
百年來,每一場大戰,都會因武器革命帶來戰術革命。而俄烏沖突之初,仍是我們熟悉的二戰式坦克、裝甲車“鋼鐵洪流”推進模式。自2022年10月后,不僅二戰式的坦克裝甲集群突擊戰術近乎消失,連一戰式的大炮轟擊、步兵沖鋒戰術也少見。俄烏沖突以特種作戰式的小分隊作戰為主要模式。很顯然,武器革命再次引發了戰術革命,又一次軍事革命已見端倪。
俄軍之所以無法進行坦克集群攻擊,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烏軍利用了美軍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情報體系,大大縮短了情報搜集和分析時間,可以立即識別隱藏的敵方武器和人員,把準確的敵方部署情報通過星鏈發送到炮兵等遠程打擊力量處。炮兵也無須像以前一樣必須集中在一處統一開炮,而是分散在各處,通過數據鏈進行協同射擊,敵方很難像過去一樣通過摧毀炮兵群來阻斷遠程火力攻擊。
可見,無人機大戰的背后,是三十年來人類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科技水平積累已經從量變達到質變的程度。在未來的戰爭中,科技不僅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第一戰斗力。
編輯:鄔嘉宏
來源:金羊網